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夏朝之前的历史文献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夏朝之前的历史文献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关于夏朝的一手文献?
关于夏朝最早的文献记录应该是清华简里面的一篇“尹诰”清华简里面的尚书是2000多年前的战国竹简。真实性应该比后世新编尚书要高很多了。
在清华大学2008年7月入藏的一批战国竹简中,出现了失传两千多年的《尚书》真正原貌。
而这批战国时期的真实《尚书》恰恰也记载了夏朝。
清华简里“尹诰”释文如下:惟尹,既济。汤感:“有‘一’,得!”尹念天之败西邑夏,曰:“夏自绝其有民!亦惟厥众——非民亡与守邑!厥辟作怨于民,民复之用离心,我捷灭夏。今后胡不监?”挚告汤曰:“我克协,我友——今惟民,远邦归志。”汤曰:“呜呼!吾何作于民,俾我众勿违朕言?”挚曰:“后其赉之其有夏之金玉;日邑,舍之;吉言。”乃致众于亳中邑。
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大概的意思就是:汤信任伊尹,伐夏,取胜。汤感叹:“与民同心,乃得其位!”伊尹念及天之亡夏,曰:“夏乃自绝于天下。君王若不爱民,谁愿为其守城?桀邪僻害民,众叛亲离,我遂能迅捷灭夏。今天子鉴之!”又诚恳的对汤说:“我若真心助人,人遂以我为友——今与民同心,则天下归服。”汤曰:“呜呼!我该怎样做而树立威信?”伊尹说:“把夏桀搜刮来的金玉分赐给众人;废弃日邑;善言教导、安抚百姓。”于是汤把众人都召集到亳中邑。
目前关于夏朝的最早纪录是《尚书》中的《五子之歌》。
夏启病逝后,长子太康继位共29年。但实际上掌握***的时间只有2年。由于贪玩,被后羿夺去国政。这就是“太康失国"。
太康的五个兄弟左等右等不见王兄归来,就联口做了《五子之歌》。歌中唱到:我们祖先大禹曾经教导我们,百姓是国家之本,本稳固了,国才安宁。君王应勤于政事,用心治理好国家。倘若贪恋酒色、好游猎,大兴土木地盖宫殿,那么迟早会失民心,导致亡国。想想大禹,身为万邦之长,将天下治理井井有条,百姓安居乐业,他是多么伟大啊!今天,太康不遵祖训,荒废政事,弄得百姓恨我们,使祖先基业被人颠覆,让我们陷于凄苦之地。太康啊!你酿成大错,我们心中是多么伤痛!
《五子之歌》公私分明、爱憎分明,唱出了对大禹的无限怀念丶对太康的无比怨恨。
后羿后又被小人寒浞杀死。直到少康才夺回***,史称"少康中兴“。
为什么夏商周时期的传世的文献很少?
首先,那个时候中华文明还没定型,华夷杂处,战乱不断,史料很难保存。
其次,秦王朝焚书坑儒,烧毁了大量史籍。
再次,中华历史太久了,很多东西难免保存不下来,又因为之后很多战乱,史料的保存更是越久越少。
并且夏朝时期没文字记载
商朝虽有文字记载但不多。
历史文献记载有夏朝,为何甲骨文没有夏字?
先问是不是,再问为什么?
甲骨文有「夏」字,但是,没有用「夏」字表示「夏朝」,这一点一定要搞清楚。
「夏」全字像「人在太阳底下,举头见日,天气酷热」,本义为「炎夏」。
甲骨文中的「夏」大多数时候表示人名,三期甲骨文中贞人的名字:
《合集28195》每句卜辞前面都是「乙未卜,夏贞。。。。。」,按照甲骨文卜辞句式,「贞」的前面就是商代贞人的名字。
「夏」的名字很频繁的出现三期卜辞中,也即商王廪辛、康丁时期。
那为什么甲骨文中没有夏朝的记载呢?
我个人认为可能有两个原因:
第一,甲骨文是商代文献非常一小部分,相当于当时的一部《占卜词典》,最多讨论的事物是神灵和自己的祖先,有可能不会提到前朝。
第二,在殷商时代,「夏朝」的「夏」有可能不是用「夏天」的「夏」表示。有可能用的其他什么字表示。
比如:「殷商」的「殷」是《尚书》、《诗经》等经传文献中的称谓,商人从来不自称「殷」,因为「殷」的本义是一种疾病。而在周原出土的甲骨中,就用「衣」表示「殷商」的「殷」。
正是循着这个思路,郭沫若和胡厚宣先生认为,甲骨文卜辞中的「土方」之「土」就是「夏朝」的「夏」。《诗经·商颂·长发》有一句:
「洪水茫茫,禹敷下土方」。
而一期甲骨文中经常出现「土方」,经常骚扰殷商的西部边疆,商王武丁经常亲自占卜对土方的战争结果,指挥军队和将领征伐土方:
甲骨文合集6057,武丁时期的卜辞,一般称为「征土方卜辞」。
郭沫若先生在《夏禹的问题》一文中认为:「夏、土」两通:古音同在鱼部,读音相近,「禹敷下土方」就是禹受上帝之命,下降于土方之国治理洪水。「土方」就是夏人之国邑。
见:郭沫若.夏禹的问题[A].郭沫若全集•历史编1[M].北京:人民出版社,1982:P302-309.
胡厚宣先生在《甲骨文土方为夏民族考》一文也认为:「土通杜、杜通雅,雅通夏,是土即夏也」,卜辞中的「土方」,就是被商人击败以后,往西迁徙的夏民族。
见:胡厚宣. 甲骨文土方为夏民族考[J].殷墟博物院院刊(创刊号),北京: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1989.
学者王宁在《再论卜辞「土方」与夏人的相关问题》一文中指出:
夏朝之“夏”乃“下”之***借,其国本称“下土方”,其国人自我简称“下”,其国君自号“下后氏”;殷人则简称之为“土方”,实亦“下土方”之简称;周人亦称之为“下”而写作“夏”,周人得天下之后亦用以自号,故卜辞中的“土方”乃夏朝灭亡后的夏人方国可无疑义。
- 见:王宁. (2016). 再论卜辞“土方”与夏人的相关问题. 郭沫若学刊(1), 36-40.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综上所述:
1、甲骨文中有「夏」字,但是只用作人名,并没有表示「夏朝、夏人」。
2、甲骨文之所以没有记载夏朝,很有可能甲骨文中「土方」之「土」通***「夏朝」的「夏」。
甲骨卜辞中的「土方」就是夏人在商代的遗民。卜辞中的「土方」也一直与商人敌对。
当然,这只是部分学者的一种结论,姑备一说,并不是定论。这个问题的答案暂时还是开放的。
那么,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?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夏朝之前的历史文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夏朝之前的历史文献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